歡迎光臨時代藍圖文旅
9月17日,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東岳村文化接待中心,察看當地脫貧攻堅工作成效,并同當地脫貧致富帶頭人親切交流。他強調,追求美好生活,是永恒的主題,是永遠的進行時。脫貧攻堅既要扶智也要扶志,既要輸血更要造血,建立造血機制,增強致富內生動力,防止返貧。要發揚自力更生、自強不息的精神,不僅要脫貧,而且要致富,繼續在致富路上奔跑,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。
東岳村歷史悠久,是首批中國傳統村落、河南省歷史文化名村,也是國家級貧困村,原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45戶585人。
2015年,我們受原國家旅游局委托,編制光山縣東岳村扶貧規劃設計,隨著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推進,經過村兩委及掛職干部的努力,已經提前交卷。東岳村有什么,會讓總書記點贊?
光山縣文殊鄉東岳村,豫南一處山清水秀、歷史悠久、積淀極為厚重,獲評首批國家級傳統村落的省級“歷史文化名村”。
遠遠望去,低矮的老式民房之中,幾處樹梢凸出霧霾,顯得異常高大。連接多個村民組的鄉間小路蜿蜒曲折,兩旁的小山鋪滿了灌木植被,時不時還有幾個水質清澈的大水塘,讓人倍感清爽。
東岳村所處的地貌屬于淺山丘陵,又處于當地十分推崇的左青龍、右青龍兩條河的交匯處,山清水秀,人杰地靈,文化深厚。
漫步村內,無論古樹古寺,老人老屋,原生態的樸實味道都十分濃郁,包括很多不起眼的家什,都讓人不敢小瞧,比如溝邊一處小小的土地爺廟龕,前邊擺放的石刻香爐,就有1500多年歷史。除村衛生所、養老院、文化大院、辦公樓和居民新村是新建外,老村都基本上保留著以前模樣,原汁原味。作為豫南一些地區特有的建筑形式,徽派民居在東岳村留有不少,不過因時間久遠,很多已顯破敗,但風格不減。
在東岳村195號民宅,高大的門樓依然挺拔,門口兩側刻有“慶家”、“恩國”字樣的磚雕依然精美。從屋頂高出的馬頭墻看,這些門樓具有明顯的徽派風格。在東岳村肖窯村民組,有多處徽派門樓及一處返修的后宅留存。尤其是該處后宅山墻,石頭鏤空窗戶樸拙古雅,尤其是屋檐下僅存一處的山羊磚雕,雖歷經上百年風吹雨打,至今仍栩栩如生,令人嘆為觀止。該處院落門前,兩個成人都合抱不了的大皂角樹根部已經中空,但長勢依然良好。
說到東岳村,不能不提形成村名的東岳寺。在村旁原址上翻新擴建的東岳寺,分為一大一小兩個房間的大殿內,已供奉了道教的東岳大帝和佛教的如來佛祖。按照計劃,這里即將供奉孔子圣像,重現往日“儒、佛、道”三教合一的場景。
研究東岳村多年的光山縣文殊鄉文化事業發展服務中心的人說,作為凈居寺的支系廟宇,東岳寺的歷史可追溯到明朝永樂年間,迄今已有500多年歷史。
史料記載,唐朝鑒真在凈居寺師從道岸高僧修禪,而后東渡日本傳教,成為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;北宋蘇東坡被貶后,曾在凈居寺游賞潑墨,至今留有《蘇軾游凈居寺詩并敘》碑,凈居寺所在的大蘇山也被稱為蘇東坡“靈魂的最后家園”。
當地士大夫當年在凈居寺北約2公里處建立的東岳寺,就是為了弘揚佛教天臺宗精神,并逐漸形成了東岳寺“儒、佛、道”三教合一的獨特風格,國內少有。
東岳村留下的革命事跡,很多已經載入了中共黨史和軍史。已被納入保護的李先念故居、陳少敏故居,就是東岳村這段歷史的活教材。李先念故居是磚坯結構,大屋檐下的墻體已經斑駁,但木結構的頂棚材料依然保存完好,僅有輕微的下陷變形。在高出石頭地基一米多的石墩保護下,前檐立柱看起來還十分堅實。
相對于燒陶,東岳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精彩紛呈。2009年,信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,全市共64項,光我們東岳村就占了10項,分別是獅子舞、旱船舞、皮影戲、鬧臺鑼鼓、竹馬舞、皮影制作、光山大鼓(曲藝)、東岳寺的傳說、東岳寺二龍戲珠的傳說、豬八戒廟會。東岳村的花鼓戲還被晉升為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時至今日,東岳村還保留了很多傳統習俗。比如,正月十六,有影響方圓數十里的東岳寺廟會;二月二,是傳說中的豬八戒生日,有祭祀豬八戒的廟會;三月十七,有魯班廟會。